獎懲是個有效的行為塑造方式,當獎懲得當時,將士用命;不當時,眾叛親離。
諸葛亮能輔佐劉備三分天下,就是他能堅持「賞不遺遠,罰不阿近,爵不可以無功取,刑不可以貴勢免。」
但是獎罰的拿捏很難,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,對甲合適的,對乙未必,如何使它表面上看起來公平,實質上又能兼顧到個別差異,真是個難題。
最近有家長問:老師用罰抄課文方式來懲罰,合適嗎?
原來他兒子的老師規定:上課說話、作業未交、訂正錯誤,都要罰抄課本,該抄未抄則加倍罰。他的孩子積欠了二十篇課文,起初不敢講,等到滾雪球無
法收拾時,才說出來。
他說,孩子每天上學都很害怕犯錯,但愈是怕犯錯就愈會犯錯,結果孩子在課堂上什麼都沒學到,因為所有的精神都放在如何避免處罰上。
他感嘆的說:不是孩子不想做好,而是課業這麼多(國、數、社……)每樣功課必需都完美才不會被罰,孩子又不肯讓他去和老師講,害怕溝通不良會更
遭殃。現在孩子整天裝病逃學,他不知該怎麼辦才好。
這封信令我難過,因為我們常處罰跟不上進度的孩子,其實學習的快慢有時不是孩子可以自己控制的,要看他開竅的早晚,開竅晚的孩子會因考得不好而
含淚過童年,這真是非常不公平的事。
教育應該是發展出孩子的獨特性,而不是用同一把尺去迫使他們都一樣。
這就像要求孩子一定要身高一百七十公分一樣的不公平,因為身長有基因上的關係,也有後天營養上的關係。
孩子若是家貧到連桌子都沒有,你又如何要求他和有家庭教師補習的學生有同樣的表現呢?我就曾遇見一個因家中無電,晚上不能做功課而挨打的孩子。
所以因學習慢、分數低而挨打是第一不公平。
對一個已經對學習充滿挫折的學生來說,老師一點點的鼓勵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。服裝設計師吳季剛的媽媽說,吳季剛初去加拿大念書時,英文生字
常拼錯,但是只要不太離譜,老師會放他一馬,叫他再加油。老師的溫馨鼓勵讓他克服了閱讀障礙,成就了他今天的事業。
至於行為上的犯錯,千百年來,「心悅誠服」是改變行為唯一的方式,孔子不是說要循循善誘嗎?愈打是愈叛逆的。
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學習,因此懲罰要符合學習目的。孩子數學考不好,老師要找出他考不好的原因,而不是罰他去抄國語課文或跑操場,因為抄十遍課
文或跑十圈操場,他的數學不會因此而好,只會因恐懼而更不好。這種懲罰失去了教育的目的。
當孩子上學只是在想辦法不犯錯時,他不是在學習,他是在應付,他會因此很不快樂。因為不快樂,他會更加逃避學校和學習,惡性循環下來,就中輟
了。
我們固然要教孩子不要犯錯,我們其實更在意如何教他做自己。懲罰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最重要的因素——動機,師長們不可不慎。
{文章擷取自 : Yahoo 新聞 }
暑假度小月的時間 , 多了點空閒的時間 , 閱讀了幾本有關教養的書籍
最近讀完 : 激勵孩子快樂學習這本書 , 很喜歡作者書中提到的"切割法" 試著把事情分割化
拿自己來舉例 : Rosa 是個惰性超強的人 , 運動這件事就常常是三天捕魚兩天曬網的狀態 , 為了想吃更多美食
為了健康一點 , 所以有動機要運動 , 但是持之以恆卻是一大自我挑戰
所以利用了切割法 , 踩腳踏車20分鐘 , 就可以放鬆10分鐘 , 因為雙腳太酸了 ,
放鬆之後再繼續另一個健身運動10分鐘 , 然後再放鬆
時間很快就過了 ! 這幾天實行下來 , 慢慢的就想自我挑戰 , 騎腳踏車25分鐘
若是像之前一開始就要運動30分鐘不間斷 , 哇! 我真的都會呈現想放棄的狀態
所以打算跟孩子們來一起分享這個切割法 , 畢竟每個孩子的程度不同 , 家庭背景不同 ,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
而在教學前線的我們 , 不就是該找出方法 , 讓孩子對於學習這件事產生動機跟樂趣
書中作者也提到 , 最好的教養方式就是良好的親子關係
圖片來源 : 博客來網路書店
雖然還是有很多孩子真的講不聽 , 也會讓我們在教學上感到灰心 , 但是還是要鼓勵自己盡量這樣做 :
若是孩子表現的不好 , 應該建議孩子 :
1. 多花點時間準備功課
2. 考試前一晚不要出去玩
3.下學期找個家教
4. 若是必要的話 , 找人幫忙
5. 減少幾個小時的打工時間 , 多花點時間讀書
6.訂正考試錯誤時關掉收音機
千萬不要告訴孩子 :
1.你真沒用
2. 反正你這科本來就很爛
3.我真不知道幹嘛還要為你操心
4. 花在你身上的學費都浪費了
5. 你未來沒希望了
寧可少做些對的事 , 也不要做一推不對的事 , 多多關心孩子的心裡在想些什麼 ?
用我們盡可能的能力 , 幫助孩子 ! 與大家分享一起共勉勵